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医药科学》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 11-6006/R,国际刊号:ISSN 2095-0616,邮发代号:82-5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刊名;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何鲁丽为本刊题词:“办好中国医药科学杂志,促进医药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了由桑国卫副委员长出任名誉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出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大宁,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孙隆椿,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长彭玉出任副主任, 60多位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和30 多位 “两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出任顾问的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由1000多位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临床医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任编委、审稿专家的编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医药科学》立足医药科研、教育和临床研究前沿,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行业,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客观、全面地报道医药卫生科研进展和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快速地发布国内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新措施、新经验等原创论文,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传递医药科研资讯,广泛而深入地促进中外医药学术交流。

    

绒毛膜癌

时间:2024-12-11 16:55:32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病情况大约为0.0001%~0.36%,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偶尔发生于未婚妇女的卵巢称为原发性绒毛膜癌。在50年代,死亡率很高,近年来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使绒癌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观。

病因

绒毛膜癌是有男方的成分在内的异体细胞变成的肿瘤,具有较 强的免疫原性或抗原性,因其肇始于来自下一代的胚滋养细胞恶变,而滋养细胞来源于胚外层,不属于上皮细胞性质,因此,传统?quot;绒毛膜癌上皮癌"的 说法被"绒毛膜癌"所替代。绒毛膜癌中妊娠性绒癌基本上继发于不正常的妊娠之后;非妊娠性绒癌(也称原发性绒癌),发生的原因与身体其他恶性肿瘤一样,由自身正常体细胞恶变而来,是人体一种罕见的肿瘤。有学者提出畸胎发生学说、孤雌生殖学说等,但均不能圆满解释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机制

妇女房劳多产,素体正气不足,故在胚胎形成之时,既有外邪入侵与精血相博,瘀滞胞脉伏于冲任。分娩或流产之后,胞脉空虚,血虚血瘀,瘀血凝滞,气机被阻渐成皔瘕。脉络瘀阻不通,血运失常,瘀血不去,新血难安,郁久化热,邪毒内蕴,灼伤阴津,导致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竭,出现全身症状。

绒毛膜癌检查项目

(一)有组织学检查者。以组织学诊断为准。绒癌在组织学检查时仅见大量滋养细胞及出血坏死。若见到绒毛。则可排除绒癌的诊断。

(二)无组织学检查者。凡流产。分娩。宫外孕以后出现症状或转移灶。并有hCG升高。可诊断为绒癌。葡萄胎清宫后间隔一年以上发生的。亦诊断为绒癌。

(三)疑有脑转移时。可作CT。B超检查。可显示转移灶。但病灶小时。不一定能明确诊断。可作脑脊液与血浆的hCG测定。脑脊液hCG水平:血浆hCG水平>1:60。则示有hCG直接泌入脑脊液。即可诊断为脑转移。  

绒毛膜癌的鉴别诊断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在葡萄胎、流产及正常产后发生。绒毛膜癌(以下简称绒癌)病变始于子宫,可使子宫增大变软,病灶深在者可在子宫浆膜上见到紫蓝色结节,剖视子宫病灶可见局部呈暗红色,边界不甚清楚,组织脆并伴有出血坏死。  一、诊断

(一)临床诊断

1、正常或不正常妊娠后阴道反复不规则出血。

2、绒癌临床体征。

3、绒癌临床转移症状和体征。

4、辅助检查可见转移病灶。

患者可出现上述各项中1项,再复查血HCG值不正常就可确诊为绒癌。

病理诊断

绒癌的病理特点是大片增生和分化不良的滋养细胞侵犯子宫肌层和血管,仔细检查未发现有绒毛或葡萄胎样结构,常伴有远处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是肺。

 二、鉴别诊断

绒癌的诊断有特别异性,即血HCG连续测定不正常就可以确诊,故临床上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病史的病人,只要动态检测血HCG值,就很容易与绒癌相鉴别。

绒癌和恶性葡萄胎的临床诊断都依据血HCG值,二者临床鉴别有以下3点。

1、妊娠性质 继流产或足月产后发生恶变者为绒癌,继良性葡萄胎后发生恶变者,则可能是恶性葡萄胎,也可能是绒癌。

2、葡萄胎排出时间 葡萄胎完全排出后在6个月以内恶变为恶性葡萄胎;葡萄胎排出后已超过1年又恶变者为绒癌;介于二者之间者,临床鉴别较困难,大多数学者仍把这部分病例列为恶性葡萄胎。

3、病理 凡在病理标本中肉眼或镜下可找到绒毛结构或葡萄胎组织者为恶性葡萄胎,反之,若只见大片散在的滋养细胞,即不再见绒毛结构,才可诊断为绒癌。  

诊断

可根据病史,体征,转移症状及各种辅助检查,可获得正确诊断。

1.临床特点:凡葡萄胎,产后或流产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不能如期复旧,较大而软,应想到绒毛膜癌的可能。

2.血或尿内HCG测定:滴定度升高或者血、尿内HCG阴性后又出现阳性者。

3.X线肺片:可见肺部有球样阴影,分布于两侧肺野,有时仅为单个转移病灶。或几个结节融合成棉球,团块状病变。

4.病理诊断:子宫肌层内或其他切除的脏器中,可见大片坏死组织和凝血块,在其周围可见大量长单活跃的滋养细胞,不存在绒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