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医药科学》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 11-6006/R,国际刊号:ISSN 2095-0616,邮发代号:82-5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刊名;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何鲁丽为本刊题词:“办好中国医药科学杂志,促进医药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了由桑国卫副委员长出任名誉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出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大宁,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孙隆椿,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长彭玉出任副主任, 60多位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和30 多位 “两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出任顾问的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由1000多位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临床医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任编委、审稿专家的编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医药科学》立足医药科研、教育和临床研究前沿,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行业,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客观、全面地报道医药卫生科研进展和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快速地发布国内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新措施、新经验等原创论文,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传递医药科研资讯,广泛而深入地促进中外医药学术交流。

    

急性单纯外伤性腰腿痛

时间:2024-12-05 14:04:15

急性单纯外伤性腰腿痛主要是脊柱的韧带和骨骼等损伤,肌肉受累者甚少。比较轻微的椎体挤压骨折或关节突骨折,常因外伤较轻或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后遗慢性腰腿痛。百分以上的急性单纯外伤性脊椎病性腰腿痛,发生于腰骶的骶髂关节,其病变有时单发于一处,有时两处同时发生。因此单纯外伤性脊椎病腰腿痛又可分为,腰骶关节损伤;骶髂关节损伤;及腰骶与骶髂关节合并损伤等三种腰腿痛。

治疗措施

如扭伤较重,检查时发现关节突等小骨折时,应按骨折治疗。

如果仅仅为肌腱或韧带的撕裂,需卧床休息3~6周。因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的修复,血肿的消散或吸收,肌肉韧带功能的恢复,需时3~6周,故在这段时间之内不宜行剧烈的推拿按摩,但可行适当的理疗以助恢复。 

基础概念

腰骶关节为人体直立体脊椎结构的枢纽,为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突腰椎转变为后突骶椎的过渡地区。躯干动力通过骶髂关节及髂骨转移到下肢的桥梁。因而腰骶部受外力的影响也比其他部位为大。为了对抗这种不良影响,维持腰骶关节的稳定性,该部有许多深浅不同,位置各异的韧带,如前纵和后纵韧带,关节囊,腰骶和骶髂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等,这些韧带受到重力冲击或外力,可能发生扭伤或撕裂,甚至发生关节突骨折。  

患病原因

腰骶关节的活动,主要是前屈、后伸和侧弯,旋转活动较少。第五腰椎下关节突和第一骶椎上关节突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所以脊柱的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都比较灵活。有的和人体的额状面相平行,因而脊柱的侧弯和旋转,就受到一定限制,有的人两侧关节不对称,因而使两侧活动方向和范围不协调,这也是腰骶关节容易发生扭伤的原因之一。

当人体弯腰持重时,背伸肌和臀大肌大力收缩仍不能应付外力时,一部分外力可能被传达到腰骶关节的韧带,引起韧带扭伤或撕裂,甚而传达至关节造成关节突骨折。由侧面或斜面来的外力多不被吸收而传达到骶髂关节和下肢关节,也可引起韧带的扭伤或撕裂。

骶髂关节面呈耳形,凸凹不平,由1、2、3骶椎和髂骨组成。骨椎上大下小,前宽后窄,使其不能向下向后移位,但有向前,旋转或侧向移位的趋势。全靠坚强的骶髂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等予以稳定,防止骶椎向盆腔内移位。这些韧带方向不一,长短不齐,交错复杂,外加骶髂关节面凹凸不平,呈稍有移位即造成骶髂关节面的不相适应,部分韧带扭伤或撕裂,引起明显的腰腿疼痛。

怀孕末期由于内分泌失常的影响,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可减弱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引起腰腿痛。长期卧床,体质衰弱,全麻或腰麻后,也可使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松弛,引起腰腿痛。旋转,斜面或侧面的外力加于人体,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至下肢,如这种外力不能被缓冲或吸收,骶髂关节就有被扭伤的可能。由于外力方向和性质很复杂。在一个病人身上可同时扭伤腰骶和骶髂关节,这一点在诊断时必须予以注意。  

临床表现

(一)自发性腰腿痛 患者于扭伤时突然感到腰背疼痛,剧烈锐痛,限局性明显,可明显指出疼痛部位,便于诊断。也有时扭伤后感到一种干脆的响声或撕裂感,随即疼痛减轻。或扭伤时疼痛并不明显,待休息后或次日起床时才感腰疼加重。腰部发板,行动困难,腰背肌痉挛,甚而向大腿后部放射引起腿疼。

(二)局部压痛 扭伤早期多数病人有局限压痛点,可协助诊断。也有时由于梨状肌痉挛挤压坐骨神经干,压痛点在坐骨大切迹坐骨神经出口处。

(三)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 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的部位,多为臀部、大腿后部、大腿根部前内侧等,股后皮神经与坐骨神经分布区。该神经发生疼痛的原因有三:

1.腰骶和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为4、5腰神经和骶神经后股所支配,其前股则组成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因此常发生反射性神经痛。

2.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束,紧贴骶髂关节和梨状肌的前侧,当该部韧带因扭伤而出血,水肿时则直接刺激该神经,引起放射性神经痛。如梨状肌发生痉挛,也压迫坐骨神经干,引起放射性神经痛,并于坐骨切迹处有局限性压痛。

3.如扭伤后椎间孔周围的软组织发生肿胀,则坐骨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直接被挤压,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经痛。

(四)背伸肌或臀大肌痉挛 许多患者扭伤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背伸肌或臀大肌痉挛。患者直立或弯腰时尤为显著,俯卧后可以缓解。检查压痛点时肌痉挛立即恢复,此点有助于诊断。

(五)脊柱侧凸 半数以上的病人有脊柱侧凸,程度不等,侧凸的方向与韧带的扭伤、撕裂以及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有关。侧凸是为了减轻扭伤或撕裂韧带的疼痛,和减轻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侧凸的有无、方向和程度,可随神经和韧带病理变化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