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医药科学》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 11-6006/R,国际刊号:ISSN 2095-0616,邮发代号:82-5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刊名;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何鲁丽为本刊题词:“办好中国医药科学杂志,促进医药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了由桑国卫副委员长出任名誉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出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大宁,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孙隆椿,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长彭玉出任副主任, 60多位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和30 多位 “两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出任顾问的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由1000多位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临床医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任编委、审稿专家的编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医药科学》立足医药科研、教育和临床研究前沿,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行业,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客观、全面地报道医药卫生科研进展和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快速地发布国内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新措施、新经验等原创论文,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传递医药科研资讯,广泛而深入地促进中外医药学术交流。
盲审老师一看就感到闹心的论文,究竟长啥样?
时间:2024-05-10 10:30:23
让盲审老师一看就感到闹心的论文,究竟长啥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类论文的典型特征。
1、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错别字。当然,错别字在论文中并非绝对不能出现,但是必须将其控制在极低的比例内,通常建议不超过万分之三。然而,有些论文却让人大跌眼镜,一翻开就能不时地瞥见几个刺眼的错别字。这种频繁的错别字出现,不仅严重超过了可接受的比例,更让评审老师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甚至失去了继续阅读的欲望。而且,我们必须指出,错别字是论文写作中最基础、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它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只需要作者在提交前耐心校对即可。因此,错别字的频繁出现,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很难让人对整篇论文有信心。
2、第二类问题是参考文献和正文中的形式错误。参考文献的书写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无论采用哪一种格式,首要的是确保其规范性,同时保持全文风格的统一。然而,这部分问题在实际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同样地,这些形式上的错误也被视为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当评审老师看到这些错误时,很可能会对你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质疑。此外,正文的形式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例如,由于复制粘贴导致的行间距、字体、回车痕迹等格式问题,如果没有在提交前进行仔细调整,那么当评审老师看到时,恐怕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和不满。
3、关键术语的混淆也是论文中的常见问题,但有时候作者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当作者试图探讨“正当防卫制度”时,却可能在正文中交替使用“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机制”等术语,导致文章的重心不断漂移。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术语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种混淆关键术语的论文,会让评审老师觉得作者的底层思路不清晰,对关键术语的把握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整篇论文的评价。
4、另一类让人头疼的论文是那些充斥着大而空的词汇,如经济、社会、文化、宇宙、洪荒等,这些词汇往往与本学科的分析视角无关。论文应该具有明确的学科属性,一方面考查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所获得特定学科的学位价值。因此,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学科的关键术语进行。例如,如果研究的是牙科问题,就应该用牙科的理论来分析龋齿问题,而不是引入其他不相关的学科理论。这种跨学科的胡乱分析在文科领域尤为常见,但实际上并不被推崇。
5、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论文不是诗歌或散文,不需要文绉绉的表达。论文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要求语言客观、理性、准确。因此,作者应该收起自己的文艺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撰写论文。如果想在写作中发挥一下文采,可以在致谢部分适当表达感激之情,但在正文中还是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语言风格。